【課程側寫】田野調查~ 福喜小客廳課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24-03-04

田野調查~ 福喜小客廳課程側寫

撰文/徐凱葳

(112-1)學期「田野調查」的課程主題是「城市中的他者」。臺北移地教學的第一天(11/24)在萬華車站集合後,瓊文老師帶領全班步行到到艋舺大道旁一處嘈雜小巷弄中的「福喜小客廳」。小客廳的前身是芒草心協會的浪人食堂,食堂原先為了無家者的再就業培力,於2018年在饒河街夜市擺設的小攤位,後來受到疫情衝擊,芒草心重新思考對於無家者的培力與支持模式,2021年在艋舺另擇空間,為城市中的無家者開放的餐食共享空間。

小客廳的入口以素雅牆面,門外搭配一方小小的木質露臺,店長表示這是為了讓接受供餐服務的社區朋友們可以在領取餐食的時候,感受到溫暖的融入感,而這只是小客廳暖心規劃的一環。在店長與社工員的細細解說下,我們理解無家者、身心障礙者或其他特殊因素在外流浪的人面臨到種種不便與挫折,而福喜小客廳的開設正是希望透過工作培力、生活課程與資源媒合,讓無家者可以慢慢地重新適應社會互動。因此小客廳的店長與社工員安排讓有意願工作的無家者參與餐食分裝、加熱與發餐的流程或者一起整理物資,此外也規劃法律諮詢、中醫義診等多元服務,支持無家者的生活所需。

事實上,這個空間所營造出的客廳氛圍帶給無家者超乎物質層面的扶持。像是店長在小客廳的一個角落布置了公告牆,除了一些文字提示與資訊公告之外,也讓無家者分享自己圖文創作。我們看到牆上展試著兩幅頗具匠心的作品,店長告訴我們這是一名無家者過去在獄中服刑時的創作,因為受到小客廳的支持,而畫作贈與給。這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正向連結真的可以為這個嚴峻殘酷的社會帶來溫暖。

這場機構參訪,我們四十多人拆成兩個群組,分別挨在客廳內與露臺上外聆聽著店長與社工員的解說,窗明几淨的小客廳在喧鬧的巷弄裡似乎意味著一種沈浸式的關係建構,這裡暫別城市的繁忙,為無家者營造一個可以共享、可以互助的空間。當「城市中的他者」面對冰冷的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艋舺巷弄一隅裡的小客廳陪伴無家者在走一段獨立的道路上,有一處可以放心停歇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