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東華大學迎來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講座,由中華飛揚關懷協會的社工許雅卉和李冠瑢主講,主題聚焦於「0403花蓮地震災民生活重建服務計畫」的分享。這項計畫自花蓮地震後迅速啟動,結合政府、企業及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力量,為災區提供從緊急救援到長期生活重建的全方位支持。此次講座由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郭俊麟主持,為聽眾帶來了真實而深刻的災後復原故事。
講者首先回顧了0403花蓮地震後的救災過程,說明飛揚關懷協會如何在災後迅速展開救援工作。協會主要針對花蓮太魯閣族的富世村、崇德村及和平村進行服務,這些村落在震災中受到嚴重影響,許多家庭失去了房屋,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被徹底打亂。透過與當地政府、企業及國際夥伴的合作,協會提供了包括物資供應、心理支持、就業媒合及房屋修繕等多方面的幫助,為受災民眾重建家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講者特別強調了透過防災地圖揭示的核心問題。以富世村為例,村內靠近土石流潛勢溪流,避難路線設計困難,且富世國小僅能容納65人,遠不足以應付全村2,416人的需求。此外,許多村民災後失業,只能從事臨時工作來維持生計。富世村的醫療設施亦不足,缺乏救護車及完善的醫療資源,甚至防災地圖上都未標示相關醫療設施的位置。
崇德村與和平村也面臨類似的挑戰。崇德村因頻繁的山崩導致居住環境危險,崇德國小僅能提供47個避難空間,青壯年人口的外移也讓社區的活力逐漸衰退。和平村的防災地圖則未涵蓋和中及和仁部落,台九線一旦受損,資源便無法及時送達,尤其和仁部落更面臨土石流威脅,避難去向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災後復原過程中的基礎設施挑戰,並顯示出未來颱風季節來臨時可能面臨的風險。
在講座中,講者分享了許多感人的救援故事。清潔工阿明在地震發生時,正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噹步道附近休息。他協助9名外國遊客撤離危險區域,並在過程中救出了3名遇險的遊客,成功逃脫了隨後的岩石崩落。這場災難後,阿明飽受恐懼與夢魘困擾,最終透過心理治療才逐漸恢復內心平靜。
另一個感人故事來自小惠,她當時前往天祥晶英酒店上班,卻因地震受困於九曲洞隧道中一夜。她依靠隨身攜帶的食物和水撐過了一晚,最終次日成功獲救。經歷地震後,小惠決定離開山區工作,並通過運動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行為來慢慢修復心理創傷,最終重返正常生活。
這些感人的故事不僅讓在場聽眾感受到災難的無情,也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災民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所面臨的身心挑戰。講者強調,災民能夠逐步恢復生活,除了自身的努力,也得益於政府、非營利組織及社會各界的支持。
這場講座讓聽眾了解到,災後重建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修復,更是一個包括心理輔導、社區復甦與經濟重建的綜合過程。中華飛揚關懷協會的持續努力讓當地村民逐步走出地震陰霾,但未來仍需更多的資源投入與協作,來應對自然災害的風險,並幫助受災村落重拾穩定與活力。
活動側寫:高葦彤同學、內文修訂:郭俊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