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調側寫】地理教材教法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25-01-14

地理科的教學不只限於傳統課室講授,更值得將教學場域擴充到校外,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藉由田野現場的觀察與感知,理解地景變化與社會脈動。基於提升地理科田野教學的專業能力,本學期地理教材教法規劃田野實察的課程設計。田清華校長與張瓊文老師在出發前利用課堂時間安排多次工作坊,就路線規劃、手冊編輯、行政作業等面向,逐步帶領學生瞭解如何設計一場精彩的實察課程。期間,由四位地理科師培生組成協作團隊,進行前置作業。

實察活動安排在12/14(週六)上午,以舞鶴臺地為課程場域,正式由學生輪流擔綱現場導覽,透過現地觀察與解說針對秀姑巒溪曲流地形、舞鶴臺地地質地貌、北迴歸線碑及臺地土地利用等面向進行教學演示,主題涵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這次的教學團隊的課程學生們,善用不同的教學法,讓整體的戶外教學有不同的學習體悟。

璽愷從海岸山脈的德武休憩區為實察點,居高臨下觀察秀姑巒溪的曲流、德武河階的形成,王璽愷同學在課程開始前,會請同學觀察描繪所看到的景象,類似預習的概念,讓同學先建立印象後再解說,同學會較容易進入狀況,也有效提升知識的吸收率。

庭瑋以秀姑巒溪河堤為實察點,採就近觀察的方式,觀察紅葉溪石頭的疊瓦結構、舞鶴台地露頭的堆積層,用師生問答的方式跟直接講解,並搭配給學生觀察後寫學習單的時間,讓學生較少放空神遊的契機。有別於前個實察地居高臨,綜觀一個河流地形;就近觀察可以看紅葉溪的沖積扇抬高形成舞鶴台地之後,露頭顯現的岩層堆積層,是細緻的實察方式。

接下來,我們前往位於舞鶴台地的北迴歸線紀念碑,由濬承為大家解說北迴歸線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點為開端,並帶領學生了解此緯度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為何?在此同時,也在現場討論台地的水文狀況,過去台地難以運輸灌溉用水,所以適合種植茶、咖啡、鳳梨等經濟作物,借用師生問答的模式,讓教學的主題透過問答浮現,也可減緩學生聆聽產生的枯燥乏味。

最後一個考察點為芯媚設計的臺地茶業主題,除觀察茶園地景,另邀請茶廠老闆的親自介紹製茶的過程,是本次校外教學最為特殊的解說方式。帶學生出去田野實察時,身為老師有時聘請相關領域的業師協助,藉業師的專業解說,可以更深化教學內容,也讓同學體驗不同的教學風格,使整個戶外教學的型態有更多的刺激。

本次師培生團隊應用觀察摹寫、就近觀察、互動學習、業師講解的多重教學方法,透過多元而有趣的活動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將田野現場的觀察與課堂所學予以連結,進而啟發學生在生活日常挖掘地理知識的好奇與樂趣。

側寫撰文者:蘇濬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