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導】寒徑有路——柯昕辰在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實習經驗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大四學生柯昕辰,於114年7月參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實習,隸屬災防資訊組。實習期間,他不僅深入了解災防體系運作,也與來自韓國高麗大學的實習生組成跨國團隊,攜手開發「冬季道路結冰風險預警平台」,結合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展現跨域與國際協作的實習亮點。
這項名為「寒徑有路」的專題,起初面臨許多挑戰,包括題目發想困難、API技術整合受阻與GIS操作不熟等問題。經過多次討論與修正,團隊最終聚焦於「冬季高山賞雪路段的安全出行」議題,企圖透過資料整合與視覺化工具,協助民眾在結冰高風險期間避開危險路段。
本專題規劃三大核心功能:
為建立風險判定標準,柯昕辰與來自高麗大學的實習生共同研究韓國的道路結冰風險評估模型論文,並嘗試將其邏輯與指標在台灣高山路段進行本地化應用。他們參考韓國氣象條件(氣溫、濕度、降水等)與交通封閉數據的對應關係,設計出初步的評估邏輯,並利用Python整合近十年台灣CAP平台公告的約2000筆結冰警示資料、歷史封路資料與氣象觀測/預報API,建立資料基礎。雖然技術開發過程中遭遇API金鑰失效、GIS座標轉換困難與網頁功能錯誤等問題,但在督導與組員的協助下,團隊逐步完成網站原型設計。
實習過程亦讓柯昕辰深刻體會到「學用落差」的真實挑戰。他發現自己對ArcGIS 許多操作步驟已生疏,特別是在處理JSON檔案、路線圖層建立與地理資料輸出時,更加依賴AI協助查詢與撰寫程式碼。儘管如此,他從失敗中學會調整策略、分工協作,並累積實務操作經驗,進一步強化了資料整理、圖資比對與網頁設計等能力。
除了技術實作,實習期間亦安排多場專業參訪與觀摩,例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颱風值勤演練、國家太空中心的衛星應用展示、桃園防災教育館的互動式教具體驗等,使學生從政策面、科技面與教育面認識災防工作的多元樣貌。
在實習成果發表會上,NCDR主任陳振宇鼓勵實習生們「將研究成果落地」,並以「LINE落雨小幫手」與「災防簡報即時應用」為例,說明如何將數據分析應用於民生決策。他也肯定學生們在風災資料整理、模擬平台開發與跨域合作上的努力,並鼓勵大家未來若有研究需要,可與中心主動聯繫合作。
此次實習經驗,對柯昕辰而言,是學用接軌的重要契機。他不僅重新認識GIS與AI的應用潛力,也從各分組團隊中體會不同視角與工作習慣的融合挑戰。未來,他期許自己能持續強化資料分析與空間應用的能力,並將人文視角融入災防議題中,為社會貢獻更多實質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