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暑期深耕課程〈慢城與地方創生〉於7月29日正式進入第二階段的駐地課程。當日上午11點40分,學生們陸續抵達鳳林火車站,在助教的帶領下租借腳踏車,並於車站前合影留念,為這一天充實的田野行程揭開序幕。
回顧先前為期兩天的「裝備課程」,同學已透過講座、經驗分享與參與式工作坊,建立對鳳林的初步認識,為本次駐地學習奠定紮實基礎。今日的實地探索則由郭俊麟老師與業師李美玲共同帶領,帶領學生親身體驗鳳林的地方風貌與社會脈動。
中午,課程團隊在聚寶源餐廳用餐,郭老師同步說明 field paper 的使用方式及當日活動流程。用餐後,全體騎乘單車繞行鳳林市街主要街道,建立在地空間感。途中也在明新冰菓室稍作休息,享用清涼冰品。
第一站交流地點為小豬多肉(結合日式空間的複合式餐廳),與業師李美玲老師、兩位返鄉青年游大哥與葉大哥展開座談。在李老師幽默引導下,兩位在地青年分享返鄉後的歷程,包括面對長輩的期待、返鄉就業的挑戰,以及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座談中,討論逐步擴展至鳳林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經驗,以及公民行動如卜蜂事件、光電設場爭議,甚至延伸至即將舉行的核三延役公投議題。同學們積極發言、提出深入提問,獲得與談者與師長的高度肯定。
隨後,走出室內交流場域,全體前往南岡聚落展開菸樓走讀。師生實地觀察到不同類型的菸樓建築,包括曾由設計師改造、融合西班牙瓦與歐式牆面的保存案例,以及少見的大阪式雙胞胎菸樓。李老師並引導同學思考文化資產保存的形式與價值,補充在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的看法與經驗。
接著展開林田移民村的單車走讀行程,沿途拜訪誠信麻花捲、美好花生等在地特色商家,在大榮公園涼亭內導讀移民村與水圳開發史,深入了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的空間規劃與灌溉系統。學生也參訪了林田神社遺址、中野聚落警察派出所舊址、菸葉集貨場遺跡及即將傾頹的校長宿舍,李老師特別指出,過去的檜木建築在未妥善保存下遭到拆解出售,使當地失去寶貴的文化資產,值得深思未來保存策略的迫切性。
傍晚,全體來到鳳林溪堤防,觀察遺留於溪底的水泥柱與附近水圳設施。李老師介紹,因地勢與水位高差所需,當年導入虹吸式水圳技術,成功將水源引至溪北灌溉區域,該系統目前已列為文化資產,相關歷史與設計資料可由文化局網站查詢。
夜間課程,郭老師額外介紹了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開發的「落雨小幫手」APP,說明今日行程如何透過即時降雨預測進行規劃。最後,師生展開小組討論,為接下來的密集駐地課程做更完善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