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慢城與地方創生〉從提問出發:鳳林街頭的自主探索實踐

明星單車店租車圖片
明星單車店租車
返鄉青年訪談圖片
返鄉青年訪談
青年創業訪談圖片
青年創業訪談
客家文物館訪談圖片
客家文物館訪談
創生基地-拾豆屋訪談圖片
創生基地-拾豆屋訪談
家扶中心交流圖片
家扶中心交流
拾豆屋訪查合影圖片
拾豆屋訪查合影
鳳林踏查地點圖片
鳳林踏查地點
發佈日期 : 2025-08-01

從提問出發:鳳林街頭的自主探索實踐

在〈慢城與地方創生〉駐地課程的第三日,學生迎來最具挑戰性也最令人期待的「自主調查」單元。課程設計鼓勵學生運用前兩日所累積的在地知識與田野技巧,自行規劃探訪主題與路線,實地進行觀察與訪談,體驗從問題意識出發、走入街區深度探索的過程。本次課程共分為四組:創生組聚焦在地方市集的發展與返鄉青年的實踐;螞蟻組以甜食為線索串連出鳳林的日常風景;解謎組深入訪談創業者與文化場館,尋找返鄉創業的線索;光電組則透過街頭訪談,探究光電設施在地的認知與反應。四組學生各自走出屬於自己的學習路徑,也為鳳林的多元面貌留下珍貴的觀察記錄。

【螞蟻組】騎上單車,循著甜食地圖探索鳳林風味
螞蟻組以單車為伴,展開一場跟著甜食走的鳳林探索。上午首先造訪明星理髮店,這間融合理髮與單車租借的店舖,由熱情的老闆親自泡茶款待,讓同學一邊觀察在地理髮日常,一邊感受鳳林的人情味。接著騎行前往箭瑛大橋,雖然地圖上僅需20分鐘,但沿途綠意盎然、美景不斷,讓人不禁頻頻駐足拍照,還在公園巧遇當地小學生進行田徑訓練。返回市區時穿越綠色隧道,驚喜目睹花蓮縣鳥——紅鸝的身影。

中途來到三立冰淇淋與拾豆屋,分別品嚐使用在地食材製作的手工冰品與豆花甜點,為「螞蟻組」的甜食雷達添上驚喜亮點。最後停駐於老樹舍咖啡廳,享用融合客家風味的擂茶拿鐵與肉桂捲,與店貓、店狗作伴,悠閒地為這場甜點單車行畫下完美句點。整趟路線甜而不膩,也讓同學品味出鳳林生活的溫度與風土。

【創生組】走訪喜樂町,串起市集裡的地方創生故事
創生組將今天的自主踏查主題聚焦於鳳林近年興起的喜樂町市集,騎乘單車踏訪與市集相關的店家與人物,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理念與實踐。首先,他們前往家扶中心,巧遇曾參與市集的姐姐並進行訪談,了解參與動機與心得。隨後來到市集策辦核心場域——拾豆屋,訪談老闆娘如何從地方關懷出發,推動一場結合手作、友善農業與社區連結的行動,也在此遇到一位11歲小朋友,分享其參與市集擺攤的經驗。

午餐時間則在在地推薦的無名麵店,邊享用餐點邊與兩位國中生交流,聽他們聊起市集的印象。午後造訪貿易風書旅短暫休憩並規劃報告方向後,前往鄉村小屋2館,拜訪「她市集」的創辦人,深入了解她對市集經營與地方創生的觀察與願景。最終在老樹舍咖啡廳訪談店員的市集參與經驗,並完成全日踏查的統整與回顧。這趟走訪,讓創生組不僅見證一場市集的誕生,也看見地方創生如何透過行動滲入生活每一隅。

【解謎組】從市場到夢工廠,解構返鄉創業的可能性
對「青年返鄉」議題特別關注的解謎組,以一日的田野走訪,拼湊出鳳林青年創業與返鄉生活的多重面貌。清晨,他們首先來到鎮民廣場旁的早市,品嚐由大方民宿經營的在地麵線,觀察居民日常,體會鳳林慢城的清晨節奏。接著前往校長夢工廠,一邊比對大同路上屋瓦形式的文化記憶,一邊向志工詢問空間轉型的歷程;在緊接著的鳳林客家文物館,他們深入了解地方的客家歷史與文化根源,並訪談志工對於返鄉青年的態度與期待。

下午,解謎組來到老樹舍,與創業青年——佳駿老闆展開深度對談。從地方經營經驗談到創業中的挑戰與成就,佳駿分享了他從城市回到鳳林後的心路歷程,也鼓勵同學思考返鄉工作的多元可能。這趟行動不僅讓學生一探在地創業風景,更在交流中逐步「解開」鳳林如何成為青年落腳與夢想起點的線索。

【光電組】走入市街,傾聽鳳林對光電設置的多元聲音
關注鳳林地區光電設置議題的光電組,今日深入市區展開一連串訪談,嘗試從在地居民的日常對話中理解地方對能源政策的真實回應。第一站來到校長夢工廠,與志工交流空間即將擴建的規劃,儘管對光電議題所知不多,仍提供不少鳳林周邊的在地觀察。接著來到拾豆屋,老闆娘分享返鄉務農、轉型經營空間的歷程,談到對光電板的疑慮,認為其後續處理恐成未來世代的環境負擔。

午餐則選在市區的虱目魚專賣店,板娘身為新移居者,雖未深入了解光電議題,卻對其設置存有不安與排斥感。午後於客家文物館,在熱情的阿嬤們招待下,邊吃芭樂邊聽她們表達對光電的不認同。最後拜訪金華山銀樓,老闆直言目前台灣還未準備好大量設置光電設施,並對地方規劃提出自身觀點。透過這場貼近街區的市聲紀錄,光電組看見地方居民面對能源轉型的疑慮,也思考如何在永續與地方需求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