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四年級的徐凱葳,今夏前往吉安好客藝術村展開為期四週的實習。在這段實習期間,他們不僅學習到文化場域的實務營運,更在導覽解說、活動設計與在地文化推廣上,展現了穩定的進步與豐富的收穫。
凱葳同學的實習起點,是面對眾多遊客進出不定、秩序紊亂的導覽現場。初次站上解說台的她坦言緊張,面對長者提問時偶有遲疑與回答不夠完整。然而,在實習單位督導的鼓勵下,她意識到「願意踏出第一步」正是專業養成的開始。她也開始主動回顧導覽內容、補充背景資料,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靈活調整導覽策略,讓參與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在進入第二週後,凱葳嘗試與另一位實習夥伴劉秉霖一起設計互動小遊戲,最初選用Blooket平台結合數位問答,盼能提升趣味性與參與度。然而,凱葳觀察到藝術村的實際參與者多為長者與親子組合,對數位設備操作相對不熟悉。於是凱葳快速調整設計,保留LINE互動小關卡,同時新增紙本學習單,讓兩種形式並行運作,更貼近現場使用者的需求。這項改動展現了他們的應變能力與以人為本的思維,也讓活動更具彈性與實用性。
第三週,凱葳參與吉野館解說標示製作,並實地走訪光華社區,觀察其社區營造成果與在地文化活動。雖然該社區設備與資源有限,但居民展現出高效能與強烈地方意識,讓實習生印象深刻。凱葳也發現社區多仰賴臉書社團發佈資訊,少有整合性的社群平台,這讓她開始思考如何運用文化場域資源,打造具故事性與在地感的旅遊體驗,吸引更多人認識吉安。
在這週的導覽工作中,凱葳更熟悉流程與解說節奏,逐漸能自然地與遊客互動、引導提問,從一開始的緊張新手,蛻變為能應對現場突發狀況的導覽者。她認為,能讓導覽從單向講述轉變為雙向交流,是她最大的進步。
第四週,凱葳著手規劃「吉安小旅行故事地圖」,初以歷史場域為核心擬定路線,後來發現部分景點為私人住宅或無對外開放,需重新評估可行性。凱葳學會在現場條件與理想構想之間取得平衡,最後將主題調整為「一日吉安旅遊路線」,兼顧路線順暢與場域意義。同時,凱葳也持續協助客家館管理、互動遊戲執行與鄉志校對等多樣工作,並獲得督導的信任與肯定。
這段時間,徐凱葳在吉安好客藝術村的實習,不僅強化了她在導覽、設計與社區連結上的實務能力,也提升了觀察力、思辨力與調整,她從一名文化場域的觀察者,逐步成為能夠回應現場需求與設計在地活動的參與者。這段實習不只是一次工作經驗,更是凱葳在文化專業與地方實踐之間,邁出穩健步伐的養成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