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訊】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的黃煜絜同學,今年暑假於臺南市美術館(南美館)完成為期四週的「臺灣文化產業實習課程」。在館方督導顏宏珊的帶領下,她深入參與館內多項業務,從展覽導覽、活動企劃到夏令營現場執行,獲得了豐富的第一線經驗,也面對了職場挑戰與自我成長的歷練。
實習第一週,黃煜絜便參與了各部門的介紹與場館參訪。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走入平時難得一見的「美術科學中心」,親眼見到藝術修復儀器與專業流程運作。她原本僅對此有概念性的認知,實際看到修復現場,深感震撼與新奇。除此之外,她也參與了「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志工導覽培訓與開幕活動,初步接觸展覽籌備與推廣實務。
雖與原本期待接觸志工系統操作不同,她實際協助的是一場預計500人參與的志工大型團康活動規劃。在輔導員帶領下,她首次面對大型活動的構想與執行挑戰,並從中學習流程規劃與細節思考。
第二週,她與輔導員一同參與志工幹部會議的會前簡報,提出一套結合館內展覽、團康與競賽的「志工家庭日」活動規劃。雖投入大量心力構思活動內容,最終卻因與年長志工需求不符而遭否決,志工們投票決定維持過往的館外參訪形式。
雖然結果讓她感到失落,但這次經驗也讓她反思職場中的得失心與溝通現實。她寫道:「這是在職場上很常會遇到的事情,所以我要學習不要讓得失影響一整天的心情。」此外,她旁聽了「銀齡藝術活動方案設計執行座談會」,觀察資深成員如何細緻地針對使用者情境設計方案,也意識到自己在計畫提案與邏輯思考上仍有努力空間。同時,她也希望能改善因緊張而導致的語言表達不順,未來能更自在地參與正式會議。
第三與第四週,她參與了南美館主辦的「2025藝術夏令營:來自未來的符號」繪本創作營,協助活動流程與孩子互動。這是她首次接觸國小生參與式課程,原先擔憂場面失控,但在多位老師與志工共同支援下,活動順利推展。
她觀察到孩子們從拘謹到投入的轉變,也驚豔於他們的創作力與想像力,讓她印象深刻。此外,她也首次嘗試使用單眼相機,負責拍攝館長與學童互動照片,並成功完成任務,提升了臨場應變能力與自信。這段夏令營經歷讓她克服了與陌生人互動的畏懼,學會如何與不同年齡的孩子建立信任關係,也讓她笑稱自己「像個國小班導師」,收穫滿滿。
在夏令營期間,她主動與支援志工交流,詢問活動地點意見,也進一步了解志工們的看法與參與經驗。這段經驗讓她回想起面試時被問到如何與志工互動而語塞,如今已能自在與志工對話,甚至有人主動關心她的活動規劃進度,建立了初步的人際信任與職場連結。
8月8日,實習指導老師郭俊麟親赴南美館訪視黃煜絜的實習情況。他表示,煜絜所在的實習單位是一座嶄新且極具設計感的美術館,在明亮舒適的空間中工作,不僅能累積寶貴的文化場域經驗,還能在實習空檔欣賞各檔精采的主題展覽,直呼這是「令人羨慕的絕佳實習機會」。
南美館推廣教育組組長、同時也是本次實習督導的顏宏珊,也對煜絜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讚許她在活動支援、規劃與溝通上的積極與細心。顏組長更歡迎未來有興趣的臺灣文化學系同學,能在明年申請加入推廣教育組的實習團隊,延續這段跨越專業與實務的學習機會。
黃煜絜在南美館的實習旅程,從美術館內部運作、活動企劃、展覽導覽,到第一線兒童活動現場與志工交流,獲得了多面向的文化實務經驗。她學會了應對不確定性與計畫調整的能力,提升了口語表達與臨場應變技巧,也深化了與不同年齡群體溝通互動的能力。
這段實習不僅拓展了她對文化場域的理解,也培養了跨領域協作與反思調整的能力,為未來投身文化教育、藝術推廣等職涯領域,奠定了穩健基礎。黃煜絜的實習經歷,展現出本系學生在真實文化場域中的適應力與創造力,也是文化實踐教育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