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郭俊麟老師前往光華社區訪視實習生朱家騏,由在地文史老師孟慶玲擔任實習督導,光華村長石福春也特別出席,一同分享社區文化與未來產學合作的想像。
朱家騏在光華社區的實習內容相當多元,涵蓋碑文抄錄、小旅行企劃與地圖製作、兒童繪本創作及活動協助等工作。其中,碑文抄錄的成果完整而細緻,獲得督導高度肯定;導覽地圖不僅熟練運用 QGIS 完成,還結合 QR-code 文宣與故事地圖,展現數位技能與文史結合的實力。在兒童教育推廣面向,他透過AI轉譯孟老師的村史故事,完成十篇兒童讀本與兩篇劇本,展現文化轉譯的創意實踐。孟老師指出,朱家騏工作態度認真,進度甚至超前,成果令人十分欣慰。
在訪視中,朱家騏分享實習心得。他提到,過去在潘繼道老師課堂所學的碑文觀察方法,如潑水法,實際運用後果然能清晰辨識碑刻,讓理論知識真正落實。另一方面,嘗試運用 AI 技術改編繪本時,他發現需要謹慎下達指令,以避免錯誤訊息,這讓他對數位工具的應用有了更深體會。在小旅行的協助過程中,他除了擔任攝影與紀錄,也面臨臨場狀況的挑戰,例如旅途中出現遊客中暑事件,必須緊急處理,讓他體會到活動執行的細節與責任。
郭俊麟老師在訪視時,建議這類小旅行活動可與其他實習同學共享,擴大參與經驗。他並指出,光華村已具備良好的活動中心與區域資源,但仍需設計更多吸引遊客的停留點,例如可透過實境解謎遊戲、碑石體驗或商業模式開發,結合貨櫃星巴克與後山故事館等特色據點,進一步提升文化與觀光價值。
村長石福春則從社區角度提出更多合作可能。他認為,光華村雖然成立不久,但宗教文化豐富,宮廟數量相對人口比例甚高,具有獨特性。例如北天宮的天梯道場與慈惠堂的原民信仰特色,都可轉化為文化資產的亮點。若能設計「宗教文化地圖」,並結合單車旅遊與拓碑體驗,將為遊客創造兼具深度與趣味的文化體驗。此外,他也提到光華聚落居民多元,包括原住民、軍眷、新移民與大學教師群體,這種人口組成值得透過地圖與研究進一步展現,作為社區文化的另一層資源。
此次訪視顯示,朱家騏不僅展現了實務能力與創意,更在與社區互動中累積了難得的經驗。光華社區在文史基礎、宗教文化與多元族群的共同交織下,具備豐富的發展潛力。透過學校、社區與在地文化人才的協力,未來有望將光華村打造為兼具教育、觀光與文化保存的亮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