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魚鄉」成立於2017年,座落於台南七股十份里,是近年臺灣地方創生的重要案例之一。創辦人廖宜霈與林筱菁皆具都市計畫與空間規劃背景,因緣際會接觸當地友善養殖的漁民,遂決定投入推廣生態養殖與海洋永續的行列。股份魚鄉不僅設計多樣化的教育課程,帶動小學生與社區認識在地漁業與濕地生態,更推動「慢魚運動」,讓消費者支持友善養殖,促成生態保育與產業銷售的結合。2019年起更建立線上平台,協助漁民行銷產品,串聯教育、產業與社區,展現出地方創生的韌性與創意。
林孟潔同學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今夏透過系上的「臺灣文化產業實習」課程,自行申請並成功爭取到股份魚鄉的實習機會。暑期共有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五位實習生齊聚七股,共同參與地方創生現場的體驗。
實習原先規劃內容廣泛,包括參與青據點的青年聚會、協助整理地方發展的討論紀錄、走訪篤加國小聆聽公民科學講座,以及實地認識沿海的生態與環境。然而,實習期間適逢丹娜斯颱風來襲,沿海地區受災嚴重,導致部分活動取消或延宕。災後,股份魚鄉團隊立即投入勘查災情,並調整工作方向,舉辦「台江里海-蟹逅蟬鳴」活動,同時全力協助在地漁民恢復生計。由於股份魚鄉決定將颱風後的訂單收入全數回饋漁民,短時間內湧入大量訂單,實習生們必須投入緊湊的水產品包裝與出貨作業。從初期的手忙腳亂,到逐步熟悉分工與流程,林孟潔深刻體驗到漁村產業在逆境中展現的韌性。
這段實習經驗使林孟潔直接感受到自然災害對地方產業與居民生活的衝擊。停電導致魚塭水車停擺,漁民必須忍痛放棄部分心血;交通與通訊中斷,也使得支援困難重重。透過親身參與,林孟潔不僅看見新聞背後的真實處境,也體認到地方創生必須面對環境變遷所帶來的挑戰。
在水產品的包裝與出貨過程中,她學到流程管理的重要性,意識到明確區分檢查與包裝才能避免出錯。進一步反思後,她提出若能採用太陽能水車,或許能在未來災害發生時提供備援,減輕漁民的損失。這些思考展現了她將文化產業實習經驗延伸至永續實踐與社會責任的企圖心。
指導老師郭俊麟訪視時提醒孟潔,實習時要深入了解地方的"風土"特色,除了地方產業的行銷或活動規劃,也要思考於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下環境挑戰,並持續維繫社區的參與與信任。林孟潔透過此次實習,見證股份魚鄉如何整合教育、產業與社區,從災後重建到永續發展,展現了地方創生的深層價值。郭老師也表示,孟潔能在兩位創生典範青年身邊學習,是非常難得且寶貴的經驗。
整體來說,這段實習歷程,讓孟潔不僅累積了不少實務經驗,也培養了對環境與社會的敏銳觀察力,並加深了對「地方創生」核心精神的理解。
#股份魚鄉 https://www.facebook.com/coFis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