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寫】南方影展 × 東華放映場:親情變奏曲
南方影展×東華放映場:親情變奏曲 活動側寫
10月17日,南方影展巡迴校園系列在人社三館元瑾講堂舉行,特別邀請兩位導演——陳君典與陳柏翰導演,在映後座談中深入分享他們的創作動機、技術實驗與在地情感。此次活動共放映了五部作品,其中,兩位導演的作品題材風格迥異,一為抽象的錄像實驗,一為貼近在地文化的劇情短片。
陳君典導演:膠卷與疫情下的實驗性紀錄
陳君典導演放映了兩部實驗錄像作品,兩部作品都屬於某種程度上的膠卷實驗。他特別介紹了膠卷規格,從電影工業常用的70釐米、35釐米,到早期獨立電影的16釐米,以及家庭使用的8釐米,這些規格直接反映在製作成本和解析度上。他透露,第一部片採用了8釐米膠卷拍攝,而第二部則使用了16釐米
第一部片的創作背景,來自導演在整理過去十年膠卷素材時,發現大量被「燒片頭」的畫面。燒片頭是底片在陽光下被拉出而感光吃掉的一小段空間,每次燒掉的位置和形狀都不規則。他將這些燒片頭的畫面組合起來,並結合了底片的「負片」與「正片」的概念。陳導演認為「負與正」的概念與民間信仰中「陰間與陽間」相似,因此他將此與燒王船儀式結合,完成了這部膠卷實驗作品。
關於第二部作品,導演深入探討了「不用攝影機的電影」的概念。這種技法是在沒有相機的情況下,將物件直接貼在膠卷上。陳導演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因無法外出拍攝,轉而嘗試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創作。他將這部片視為一種生活日誌,把從自己居住的老舊公寓及花園裡剪下的蟑螂、昆蟲、花草等現成物,拼貼在16釐米的膠卷上,用這種手作方式記錄生活,他認為這也是一種記錄的方式。
陳柏翰導演:「發財車」與往日不再的慨嘆
陳柏翰導演的短片《發財車》聚焦於「家」的命題,探討家庭與時代變遷的辯護。陳導演是台南人,他坦言這部短片的創作動機是想表達一種「往日不在的感慨」。他觀察到每次回台南,家鄉的環境變化都非常大,甚至會讓他感到迷路。
影片中,那台即將被淘汰的「發財車」是情感的投射,對於導演而言,發財車不僅是物品,更是他童年時爺爺載他送貨的載具,充滿情感。隨著爺爺過世、車子報廢,他開始思考:為什麼沒有商業價值或經濟價值的東西,就該被捨棄?這部短片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對於「念舊」的情感,導演引用了老師的話:「太幸福是沒辦法創作」。他認為,雖然時代進步的問題無解,但心裡不舒服的情感能驅動創作。他將片尾發財車被拖車拖走的鏡頭,比喻為時代的進步,人只能跟著進步,沒有辦法選擇「不要長大」
跨領域學生的創作建議
在座談尾聲,兩位導演也為有志於影像創作的非本科系學生提供了建議。陳柏翰導演鼓勵學生不用受限於科系。陳君典導演則建議在畢業前,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活動側寫:黃煜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