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
2023-12-15
2023年12月13日午後,本學期亞太課程「文化地理專題」持續關注在本學期重要的議題「認同」,展開第二次的田野調查,前往大陳一村踏查,並拜訪2020年在當地成立的重要青創團體「小羊創新社會工作室」,了解大陳島社區近年來致力的文化保存,以及與地方創新相關的發展。
在工作室負責人趙孝嚴以及工作夥伴Philip的導覽下,亞太生一行人在大陳故事館中,先對大陳島撤退的歷史有完整的了解,並對於大陳島居民來台落腳聚落的分佈、人口散布的原則、以及大陳島社區與眷村間的差異,有了基本認識。與眷村不同,大陳島在台的社區均來自於同一地區(大陳島),並且以一般居民為主,因此,全台各地的大陳社區均有著獨特的大陳文化保存。包含以薑與地瓜為主的飲食文化,音樂文化,不同於台灣的喪葬文化等,都讓大家對於大陳獨特的文化DNA。
隨後, 孝嚴與Philip並帶著我們走踏社區幾個重要的地點,尤其大陳一村的宗教核心:阮弼真君廟。這是全台唯一主祀真君的廟宇,供奉大陳島上原本信仰的神明。這座廟宇原本供奉著觀音,但適當居民自大陳島撤退後,隨著時間的過去,愈來愈了解回不去大陳島的現實,因此供奉了大陳島上獨特的神明,作為居民在異鄉的依靠,也作為承載大陳島居民認同的空間。同學們也發現,這座廟宇的謝神台非常與眾不同,經過工作室夥伴的解說,我們才知道,擴建廟宇時適逢當時總統蔣中正去世,為了感念蔣中正,因此謝神台跳脫傳統的形式,而鑲嵌著黨國的符號以及牌匾,藉以感恩/感念之。夥伴們並提及,大陳島在台灣的社區中,將中正的雕像是一個獨特的標記。如果該社區在重要公共空間中,例如廣場、運動場上立有蔣中正雕像,多半都是大陳島的聚落。元首地景、族裔與認同之間綿密的關係凝結在社區中,做完美的展示。
而大陳島的歷史以及文化,隨著時間以及耆老的凋零,愈來愈被忘懷。大陳島的新世代青年趙孝嚴有感於長輩們的文化的消失,從了解母親的菜餚開始,由一群跨國籍與跨領域的青年組成關心大陳歷史與文化的工作室,了解屬於長輩的過往與在地的文化。孝嚴與我們分享在組成工作室後的心路歷程。其中,如何達成從仰賴政府經費到期待自給自足、召喚更多在地居民的涉入與重視、如何成功轉譯傳統文化成為新文化元素等議題,都昭示著逐漸凋零的文化在面對文化轉譯時的挑戰。但,工作室團隊透過各種媒體的嘗試,包含以品牌與故事包裝傳統大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酒、結合甜點重新開發大陳薑食材、傳統編織物轉化為土產、結合自我導覽系統統整家族乃至於社群的在地故事。讓「不只是傳統的大陳」以及「不只是大陳人的大陳文化」,讓傳統的記憶以及文化在新時代有了傳承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