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是最直接、也最能深入感受城市的方法。透過雙腳丈量土地,我們得以更加貼近歷史與文化脈動。「文化資產概論」課程中,實地踏查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傳統,也是課堂學習的延伸與補充。今天,由郭俊麟老師帶領的三小時考察,從花蓮市的南濱海岸開始,途經多處歷史遺跡,最終抵達鐵道文化園區。這次行程的重點,不僅在於認識文化資產,更在於思考如何在城市變遷中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
考察的起點選在了太平洋公園前的福住橋遺址。這兩座歷史橋樑,見證了花蓮市多年的發展,雖然歷經多次搬遷,其歷史意義仍無法被遺忘。福住橋及第二福住橋代表了花蓮市發展的重要階段,它們不僅是福住地區交通軸線,更是溝仔尾城市記憶的一部分。在這裡,郭老師引導學生從橋樑建築的細節中找尋歷史的痕跡,並藉此思考都市發展下異地保存文化資產的意義與課題。
接著,我們在太平洋公園的廣場內,郭老師開始談論花蓮市的水文與微地形。他從花蓮港街的開發談起,介紹了這座城市的地理特徵如何影響了城市與交通的發展軸線。同學們透過比對1945年美軍航拍圖,追溯過去的地景變遷,進而理解城市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成長與轉型。
來到南濱憶往的石碑前,郭老師以交通運輸為切入點,與同學們討論海岸線鐵道與車站的歷史演變,並帶領大家回顧了花蓮港築港前的歷史場景。在此,我們不僅能從交通轉運的角度審視花蓮,也能親眼感受太平洋海浪的壯麗與海岸的自然魅力。
步行至南濱大排景觀橋,眼前出現的是曾經的臨港線遺址。郭老師帶領學生觀察鐵道舊址的變化,並進一步談論平交道的消失與鐵軌遺跡的保存現況。這些昔日的鐵道遺跡,承載著過去花蓮與外界連接的重要交通脈絡。
接著,來到鐵道宿舍區,我們進一步了解了舊處長宿舍與周邊防空洞的歷史,這些建築物是日治時期東線窄軌鐵道的核心之一,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繁榮與防禦需求。從石來運轉圓環步行至鐵道文化園區,我們參觀了鐵道一館與鐵道二館,雖然今日園區公休,但郭老師以他豐富的知識帶領學生了解鐵道發展史,讓大家對花蓮的城市變遷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最後一站來到花蓮鐵路醫院,這座1940年代興建的建築,如今成為「石藝大街」的一部分。鐵路醫院見證了當時鐵道聚落的繁盛,這裡曾是花蓮鐵道聚落中不可或缺的醫療設施。隨著鐵道系統的衰退,該建築逐漸失去原本的功能,但在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活化下,它成為了今日結合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街區。然而有效活化與運用修復後的鐵路醫院主體建築,則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這次的校外考察,不僅讓學生實地了解花蓮的歷史文化遺跡,也讓大家體驗了「場所精神」的重要性。透過老師的專業導覽,同學們親身走進舊火車站的生活圈,認識了這些街區的前世今生,深刻體會到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考察到一段落後,同學們進行了文化資產清查填表與小組討論,大家了解到歷史遺跡不只是物質的保存,更是城市記憶與文化傳承的見證。如何推動這些遺跡的活化與再利用,成為未來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這次的考察活動,不僅是對文化資產的認識,更是對城市歷史與未來發展的一次深刻思考。
實察側寫:謝其蓉同學、內文修訂:郭俊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