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慢城與地方創生〉光電、老屋與蚊子公園:鳳林的轉型現場與創生挑戰





光電、老屋與蚊子公園:鳳林的轉型現場與創生挑戰
在〈慢城與地方創生〉暑期深耕課程的第二日,學生在郭俊麟老師與李美玲業師的帶領下,搭乘遊覽車展開一連串深入的田野參訪行程。從再生能源場域到閒置空間的轉型現場,學生們透過第一手觀察與討論,逐步理解地方發展與創生背後的多重面向。
上午,我們首先來到東華大學長期社會生態監測計畫(Ltser)協助安排的生豐光電場。該場位於兆豐農場後方,現場工作人員詳細介紹光電設施的規模、配置與永續策略。透過參訪,同學不僅了解再生能源的產業現況,也進一步思考氣候變遷下的土地利用與環境管理議題。
接著來到兆豐農場附近的大方小木屋民宿,由返鄉創業的業者分享其從民宿經營轉型為休閒農場的心路歷程。從陸客潮到疫情衝擊,從風災中斷到地震影響,老闆以自身經驗闡述在農業大鎮中結合觀光與農業的挑戰與應變,讓學生更理解地方產業如何在外部環境變化下尋找生存與創新之道。
上午最後一站是位於舊省道旁的林榮休憩區。這座原本隨著省道路線更動而逐漸沒落的休憩站,現已轉型為鳳林美術館,並由交通部觀光署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作為設於非都會區的當代藝術展館,該館嘗試以展演連結在地文化,重新活化曾被忽視的空間資源。
中午,我們來到四代務農餐廳,這是一間由返鄉青壯年經營的無菜單料理空間,位於林田移民村的大榮二村中,傳統三合院建築與農村美學相映成趣,餐點則結合在地小農食材與文化故事,讓人從味覺也能品味地方。
用餐後,同學們在火車站廣場短暫休憩,自由走訪鳳林街區。有人再次造訪明新冰菓室,也有小組選擇到青創基地「不務正業」閱讀討論,感受青創空間的新型態運作。
下午的課程圍繞著鳳林地區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與地方創生困境進行實地探討。首先參訪鳳林耶穌聖心天主堂,這座建於1955年的木造教堂,是花蓮少數倖存的歷史建物。美玲老師指出,儘管該建築已修復並釋出出租,但高昂租金與活化方向的模糊,使其遲遲無人承租,引發學生對歷史建物再利用困境的關注與討論。
之後前往鳳林公路公園,這裡曾是80年代旅遊熱點,園內設有假山、雕塑與佛像,是當地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如今卻成為青苔叢生、少人問津的蚊子公園。空間雖在,但人潮不再,象徵著一段被時代遺忘的地方經驗。
最後,我們來到鳳林客庄產業交流中心,這座位於台九線省道旁的建築原本被期待成為客庄文化與觀光推廣的據點,卻因繁複的委外規範與難以落實的創意經營,十年來大多時間處於閒置狀態。老師鼓勵學生提出創意構想,思考如何為這類公有空間注入新生命。
透過一整日的實地走訪與深入探討,同學們不僅看見地方的活力,也正視其轉型過程中的矛盾與挑戰。這不僅是對地方創生的學習歷程,更是思考永續發展與空間活化的社會實驗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