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實察】富里鄉吉拉米代、鱉溪流域實察紀實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23-06-18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的鱉溪,曾經是中華鱉與多種原生生物的棲息地。然而,由於河川治理與取水工程的進行,這些生物逐漸消失,引發了在地居民的關注。他們希望能透過流域治理恢復鱉溪的原始生態。

2019年1月,當地舉行了說明會,以討論「鱉溪環境營造規劃」。然而,在地居民們提出真正需要的不是人為的規劃與整治,而是尊重自然,讓土地與溪流能回歸自然的使用狀態。爾後,流域治理的視野變得更為開闊,並轉變為一個涉及「誰做」、「在哪裡做」、「可以怎麼做」的共同論述題。公部門、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專家學者與在地居民共同分擔責任,並共同行動,從「還水於河」、「還魚於河」到「還地於河」、「還石於河」,期盼讓鱉溪重新找回生命力。

這項挑戰顯示公共區域治理的觀念正在轉變。由政府部門主導的河川治理工程,現在透過「建立溝通機制」,已經變成多方共議的模式。

為了瞭解這個流域治理的經典案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的區域專題課程,由黃宣衛老師與郭俊麟老師一起帶領學生來到豐南村(吉拉米代)。他們由王村長以及在此長大的部落青年藍姆路老師引導,深入瞭解鱉溪流域在各方努力協作下的生態復育後的現況。學生們從人文與自然相互結合的面相,一起探索流域治理的未來。

鱉溪的案例也證明,只要以關懷環境的心,以及尊重自然共存的原則,挑戰可以轉化為新的起點。鱉溪的故事,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體現,顯示了人類與大自然可以達到和諧共存的可能性。

鱉溪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與長期的投入。公部門、民間團體、在地居民、非政府組織、專家學者等都發揮了重要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貢獻著力量,讓這條曾經生機盎然的溪流,有機會重返過去的風貌。

東華大學的學生在老師與在地人士的帶領下,親自走訪鱉溪,進一步理解與體驗這項重要的環境議題。他們的參與,不僅讓他們在學術上獲得豐富的經驗,也讓他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有更深的認識與關懷。這種直接的學習與體驗,讓他們更能了解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對於他們未來的學術發展與生活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課程名稱:區域研究專題(一)

授課老師:黃宣衛、郭俊麟

影片製作:謝其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