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題關注於"卑南社",一個在臺東東部歷史上活躍度十分高的原住民聚落,探討其地名、地景變遷及社會活動的相互影響。在古卑南社存在的時期,該社已與外界有著頻繁的互動,形成了獨特的社會與地景。但有關其聚落空間和社會狀況的探討較少,講者希望填補此一缺口,開始此研究探索。 藉由口述歷史、傳統地名與相關文獻的比對與分析,研究者試圖對應卑南社的時空背景,重新理解其在不同時期的地景與社會變遷。本研究將卑南社分為「Drekalr」和「Ruma」兩個階段,從地名的變遷中窺見當時的生活狀況與空間利用。儘管卑南社的實體空間已迅速消失,透過地名與文獻的結合,我們仍可挖掘其歷史記憶,並深入了解卑南社在聚落空間的影響,及其面對國家現代化推動下所發生的內部變遷。 本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卑南社的過去,更是一項地名空間的考古嘗試,讓我們重新詮釋這片消失的部落空間。透過此次演講,期待大家能更深入體會卑南社在臺東地區所留下的獨特歷史與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