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察側寫】2025自然地理實察|從高地到海濱,走進花蓮壯麗的大山大海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25-04-27

2025自然地理實察|從高地到海濱,走進花蓮壯麗的大山大海

走出教室,走入真正的自然地理教室!
本次自然地理實察由本系郭俊麟老師與花蓮女中退休地理資深教師歐漢文老師聯手帶領,帶領同學們沿著臺灣東部壯闊的太平洋海岸線,展開一趟結合自然觀察與人文歷史思辨的地理實察。

沿途從七七高地眺望花蓮平原的形成,踏查嶺頂海岸礫石堆積的海底火山遺跡,親臨花蓮溪出海口觀察沙嘴地形的演變。在花蓮港的景觀橋上,老師們更引導同學思考花蓮港發展的歷史脈絡——從清代在花蓮溪口的自然港灣,到日治初期南濱海岸的離岸接駁,再到日治後期與當代築港擴建工程,花蓮港如何因自然地勢與人為開發而遷移與成形,一一在地景中細細解讀。

隨後,實察路線更深入美崙台地、奇萊鼻燈塔與七星潭一帶,觀察板塊擠壓形成的變質岩珊瑚礁與火成岩塊,理解斷層活動與地塊抬升的證據,同時探討海岸侵蝕、廢石棄置與環境變遷的故事。

在四八高地與七星潭海岸,則以軍事遺跡、活動斷層與自然侵蝕的地景為切入點,綜合探討自然環境、產業演變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

兩位老師聯手帶領,經驗豐富、視野廣闊

  • 歐漢文老師 擁有超過40年的地理教學經驗,講解深入淺出,擅長引導同學以宏觀視角理解自然現象,細緻剖析地形演變的脈絡。
  • 郭俊麟老師 則以紮實的地圖判讀能力與多年現地踏查經驗,帶領同學從地形圖、歷史地圖到現地觀察之間搭起橋梁,訓練空間思考與時空推演的能力。

兩位老師相輔相成,從地理科學到歷史人文,從地圖符號到現地實察,層層深入,讓同學在壯闊的大山大海中,感受「自然地理教室」的魅力與知識的廣度。

實察地點與主題亮點

  • 七七高地與嶺頂海岸|觀察花蓮平原、海底火山、礫石海岸與沙嘴地形
  • 太平洋公園午憩|感受開闊海濱景觀,思索花蓮港發展史
  • 花蓮港景觀橋|築港工程與美崙台地地貌觀察
  • 奇萊鼻燈塔|變質岩、珊瑚礁、海階地形與人為影響
  • 四八高地與七星潭海岸|軍事遺跡、活動斷層、海岸侵蝕與人地互動故事

活動目標

  • 透過實地觀察地質與地形現象,結合理論與現地地景,深化自然地理學習。
  • 培養觀察、分析自然地理現象的能力,並強化地形圖判讀與應用技巧。
  • 引導同學結合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與社會變遷,進行整合性思考。
  • 鼓勵實察後撰寫報告與分享反思,培養批判性與反思性的地理學習態度。

在大山大海間,開啟跨領域的學習之旅

臺灣文化學系的自然地理實察,不僅是單純的地形探索,更是一場結合環境觀察、人文歷史與地理景觀的跨領域學習體驗。在花蓮大山大海壯闊的自然教室中,我們以足跡丈量土地,以眼界連結過去與現在,訓練同學跨科思考、整合知識,深化對臺灣土地與環境的理解與情感。這是一堂只有在東海岸,只有在臺灣系,才能體會到的獨特學習旅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