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慢城與地方創生〉駐地課程中間報告:解構鳳林的多重樣貌







駐地課程中間報告:解構鳳林的多重樣貌
在〈慢城與地方創生〉駐地課程的第四日,學生們回到鳳林家扶中心的會議室,進行這幾天田野調查的中間成果報告。歷經實地訪談與空間踏查,各組以創意形式與議題導向呈現對鳳林的觀察與反思——從青年返鄉故事、市集文化發展、甜點旅遊設計,到光電設施爭議,每組都展現出對在地脈絡的敏銳感知與問題意識。老師們除給予實質建議,也高度肯定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地方關鍵議題的深度與複雜性,尤其在光電組的報告中,更指出其觀察已接近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的核心重點。這場中間發表不僅是階段性總結,更是同學後續深入實作與創作的起點。
【解謎組|甘味鳳林】用八點檔拍出鳳林的甘與苦
解謎組以創意影片《甘味鳳林》作為中間報告的呈現,巧妙借用八點檔連續劇的敘事形式,探討青年在都市發展與返鄉生活之間的矛盾與選擇。影片中以「西瓜汁」作為鳳林農業與在地文化的象徵,串起鳳林純樸人情與都市便利生活的對比。角色設定結合學生的口訪經驗,呈現出年輕人對家鄉的情感連結與在外工作機會的掙扎。(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
劇情不僅描繪鳳林居民間緊密的鄰里互動,也展現學生對人口外流、青年返鄉等議題的觀察與反思。老師們肯定作品的想像力與隱喻手法,並建議可加入更多角色背景與情節深度,同時考慮製作導讀短片,讓觀眾更能理解影片背後的創作理念。俊麟老師也建議團隊可整理拍攝花絮,或推出「第二季」,延續對返鄉議題的探索與鳳林土地的情感書寫。
【蟻人組|鳳林國際慢城 單車×甜點】用味蕾踩出一條風景路線
蟻人組以「單車×甜點」為主軸,設計出一條結合在地風味與慢旅節奏的鳳林遊程。他們從火車站出發,依序造訪沛甜點、拾豆屋、老樹舍與美好花生,串起軟玉生巧、擂茶拿鐵、桑椹冰淇淋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甜品,搭配沿途如箭瑛大橋這樣兼具風景與故事性的節點,打造出如無菜單料理般層次遞進的味覺旅程。
團隊特別將鳳林的農產與甜點創意結合,例如豆腐甜點對應在地黃豆、肉桂捲呼應早期肉桂加工產業、花生與桑椹則是鳳林的地產代表,讓每一道甜點不只是美味,更是地方故事的載體。美玲業師肯定團隊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年輕世代喜愛的體驗設計,並建議強化第一站甜點與鳳林的連結,進一步凸顯「非來鳳林不可」的獨特魅力。俊麟老師也建議後續可完善行程資訊、預算細節,甚至探索與店家合作推出甜點路線的可能,讓創意不只停留在報告中,而能真正落地實踐。
【創生組|地方創生 × 文創市集】撥開文創的包裝,看見市集背後的力量運作
窗生組以「市集」為切入點,呈現出地方創生在實踐中所面臨的真實困境與潛在可能。從2013年起的蝸牛遊市集、小屋市集、她市集,到今日仍持續舉辦的喜樂町市集與風騷市集,團隊細緻梳理市集的轉型歷程與核心理念——打造共享空間、提供才藝展演機會、緩解長者孤寂、連結返鄉人群。
然而,報告亦指出市集面對的多重挑戰:市場規模有限、攤位數減少、各市集主辦者以自家門前為據點,缺乏整體策略與品牌整合。團隊並對市集背後的權力運作與利益機制提出初步觀察,引導大家思考市集究竟是商業行為、社區連結,還是兩者兼具。
俊麟老師與美玲業師給這組高度肯定,讚賞本組不僅分析脈絡,更觸及「市集的意義與目的」這一核心問題,並以台東「慢食節」為例,分享若要透握慢食推動地方轉型,所需的是長期輔導與群體培力,而非一時的活動包裝。這份報告展現出學生扎實的思辨與在地觀察力,成為實踐地方創生思維的關鍵起點。
【光電組|鳳林 禿了還是亮了?】在光電與土地之間,看見地方認知的複雜性
光電組以「鳳林光電計畫」為主題,深入探討社區中對光電板設置的多元觀點與資訊落差。他們透過實地訪談與觀察,發現儘管鳳林常被認為是光電場密集區,實際上許多設施仍處於規劃階段。團隊在駐地學習過程中也蒐集到許多支持與反對的聲音:支持者傾向於利用荒廢土地;反對者則擔憂環境衝擊、後續處理與氣候影響。如光電板引發農田起火的謠言,更顯示社區在資訊不對等下的焦慮與誤解。
小組的中間報告指出,光電從「綠色能源」到被部分居民視為潛在威脅,其社會觀感的轉變,是能源轉型中不可忽視的現象。俊麟老師也補充LTSER長期社會生態監測計畫的背景,說明目前已在鳳林進行長期觀察,並鼓勵學生參考相關資料。美玲業師也讚賞本組的表現,認為學生在短短幾日內,便已掌握學術團隊半年來的觀察重點,展現出高度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此報告不僅關注能源政策,更從社會學視角揭示民間意見如何在資訊裂縫中形成,為公共討論提供多元觀點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