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側寫】文化、社會與自然~ 釀酒月,終:醞釀豐收(Part2)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24-05-20

文化、社會與自然~ 釀酒月,終:醞釀豐收(Part2)

撰文/

「自然文化與社會」釀酒課經過兩星期的醞釀後,終於在5月20日開封。

在這兩星期間,同學們仔細地呵護帶回去的水果酒。每天需要對水果酒透過看、聞、嚐、攪拌,來觀察釀造物的變化,並且將觀察所得記錄成釀酒日記。收成日當
天,所有同學們的成品排列成一排,色彩各自不同。大家拿著透明的小酒杯,聽著同學們分享各自的酒譜、釀造的心路歷程、並且一起品嚐細心呵護的成品。

大多數的同學釀製了最容易取得的水果,「蘋果」,但是因為各自收成的日期不同,檯面上蘋果酒的風味也各有不同。有些同學三天便採收,嚐起來不似蘋果酒、反而像帶點氣泡的蘋果汁;有些同學則放置了八九天才收成,品嚐起來酒精的刺激大大提升,甜味則被酵母菌給吃光,真正成為「酒」的濃郁。其中,大家原本最期待哈密瓜酒的釀造。哈密瓜因為肉質較軟,初次挑戰者較難拿捏釀造收成的最佳時刻,因此被視為本次釀酒的最大挑戰。釀造者向大家描述,在釀造的過程中,它也曾「好喝」過,但是錯過了認定最美好的時刻收成,風味變化便非常快速,帶來時大家只嚐到帶點榴槤味道的雜味。但,同時也激起大家的企圖心,爭先恐後期望下次能夠再度挑戰使用哈密瓜釀酒。

大家呵護水果酒的這兩週也發生不少有趣的故事:有些同學因為在花蓮以及自家奔波,因此在過程中灑掉不少酒;有些同學在每天觀察品嚐細微的變化過程中,因為太好喝了不小心喝掉太多成品(真是變相宣傳自己的酒有多好喝,但確實好喝!);有些同學則採取團體照顧法,一起照顧同儕的酒,就像一起照顧大家的小孩。大夥公認最扼腕的,莫過於一瓶其實已經釀造完成、但是卻爆破的橘子酒;釀造者水果酒品嚐起來最美好的時刻收成,放在窄口瓶中,但是卻忘記將它放到冰箱裡讓酵母菌休眠,使得成品最後爆破收場。釀造者還給這一瓶國王的新酒取了一個令人心酸的酒名:心碎結橘。

全班最後釀製成功30罐左右的酒,包含蘋果、橘子、西洋梨、哈密瓜、葡萄、蓮霧、檸檬等眾多口味,也各自有著反映著水果類型、釀造者心路歷程、甚至異想天開的酒名與酒標。同學邊分享各自釀造故事的同時,好好小姐也同時給予釀酒的進階建議,讓大家下次再次挑戰時有更好的成果。

誰說風土看不到,誰說風味捉不著?

雖然,風土與風味看似抽象,但是從釀酒過程中的擇果、觀照氣候、考量酵母菌的差異、運用五感觀察酒中,讓抽象概念被具體「看見」以及「做出來」,並且,得以透過「品嚐」,感知「風土」對於不同社群日常生活造成的差異。

下次,我們再繼續來釀酒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