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寫】看見歷史的地景——黃同弘談「地景的復返」與影像中的台灣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發佈日期 : 2025-03-21

看見歷史的地景——黃同弘談「地景的復返」與影像中的台灣

撰稿|臺灣文化學系K小編

2025年3月21日,東華大學圖書館視聽教室迎來了一場跨領域、跨世代的知識饗宴。主題為〈地景的復返——歷史航照判釋與遙測考古應用〉的專題講座,由作家黃同弘(筆名湯姆)主講,由臺灣文化學系系系主任郭俊麟老師主持。從文學到環境史、從影像到田野調查,這場講座為在場師生展開了一幅穿越時空的地景探索圖卷。


跨域行者的知識路徑

講座一開始,郭俊麟主任特別向同學介紹:「今天的講者是你們的學長,也是我十三年前教過的學生。雖是文學背景出身,但他在空間資訊與地方史領域的涉獵與實踐,早已超過專業地理研究人員。」黃同弘在東華修讀碩士時期便對地圖、影像與地景充滿興趣。畢業後,他將文學的感性轉化為研究的洞察力,投入林業航照的調查、經營獨立書店,並持續不斷使用歷史航照進行田野踏查與影像考證。此次講座,即是他多年田野成果的濃縮與分享。


用航照閱讀歷史:影像中的台灣變遷

「我研究的素材很多來自美軍1940年代的空拍影像,也就是所謂的『歷史航照』。」黃同弘現場首先展示花蓮的歷史空照圖,帶領觀眾從高空俯瞰,重新認識熟悉的土地。他指出,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運用航空偵察技術,進行地形測繪與戰略判讀,這些影像後來成為理解當代台灣地景的重要資料。他進一步說明航照影像的拍攝方式與判釋技巧,像是三目鏡拍攝、影像重疊的立體觀測原理、灌溉系統與地形紋理的辨識等,讓在場師生了解「影像」不只是靜態畫面,更是資訊密度極高的歷史文獻。


從影像中還原地方記憶

黃同弘分享,自己的研究契機其實來自一位華文系學妹詢問「有沒有共和村的歷史照片」他想起在之前修過的GIS課程,於是試圖透過歷史航照查找資料。一找之下,竟花了三天三夜沉迷於航照世界,發現了從未出現在文獻中的地景變化與地方記憶。例如,影像中可以看到戰時農田的形狀如何反映當地耕作制度,也能辨識甘蔗種植區、水稻區、甚至是集村與散村的聚落分布差異。更進一步,透過判讀影像中灌溉水系的走向與田地輪作的拼貼結構,他也補充「三年輪作制」如何支撐日治時期台灣西部的農業經濟。


影像田野的實踐與冒險

除了研究室內的影像分析,黃同弘也積極進行野外探勘。近年他與夥伴多次深入阿里山鹿崛山區,根據影像中的放射狀樹林紋理,推測出集材柱與伐木索道位置,最終成功找到失落的鐵道遺跡與聚落痕跡,並從現場發現如鐵軌、玻璃瓶、墨水瓶等遺物,重建當年林業工人的生活樣貌。他強調,這類「遙測考古」是一種融合文獻、影像、身體與地景的多重實踐,並非單靠科技即可完成。「在山裡,我像蜘蛛人一樣不靠登山杖攀爬,但真正關鍵的是隊員們判讀地形、識別遺址的能力。」


歷史地景與國土治理的對話

航照不僅用於懷舊,也可為當代國土規劃提供深層參考。黃同弘以桃園沿海地區為例,從影像中辨識1970年代因工業污染與海岸沙丘改造所導致的農業災害與濕地消失。他指出,從歷史影像中能發現當年未被記錄的環境變遷,甚至揭示目前光電設置爭議地區的歷史土地利用型態。「我們常說某地是『不利耕作地』可以設置光電板,但怎麼判準?用歷史影像就能判讀這些土地曾經是水田、灌溉區還是山崩地。」他更進一步指出,從1954年空軍進行的台灣森林資源航測,到近年的山區崩塌圖像分析,航照都是理解台灣環境變化、預測災害風險的核心資料。


回到家鄉,也走向未來

演講尾聲,黃同弘分享了他以花蓮溪、木瓜溪與台中大甲等地為對象的航照故事。他回憶,第一次從航照中看到家鄉樣貌時,忍不住致電母親,勾起許多塵封記憶。「每一張影像都是一個時間點的縮影,不僅記錄了地景,也記錄了人與土地的情感關係。」他鼓勵同學們從自己的家鄉出發,運用公開資料與數位工具,進行屬於自己的地景探索。「不需要專業背景,也能進入航照閱讀的世界,關鍵是願不願意開始比對、觀察與想像。」


結語:讓地景說話,讓歷史重返

主持人郭俊麟老師最後總結表示,黃同弘的演講展現了「地景閱讀」的無限可能。他雖非地理或測量專業出身,卻能透過扎實的觀察力與文學訓練,將遙測與歷史結合,提出新的解釋框架,為台灣環境史與地方記憶帶來突破。

「當我們習慣用Google Map導航時,也別忘了用歷史影像看整個區域的變遷。」他提醒大家,地景的復返,不只是知識的回望,更是未來行動的根基。

這場講座不僅拓展了學生對跨域研究的想像,也讓更多人理解──原來,航照不只是工具,而是一雙看見台灣的歷史之眼。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