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導】在地圖與文化之間:柯泊廷於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的實習經驗





在地圖與文化之間:柯泊廷於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的實習經驗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四年級的柯泊廷同學,今年暑假於「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進行為期數週的文化產業實習。該工作室成立於2020年,致力於推動跨文化交流、社區永續發展與地方創生,近年以「集大陳」計畫為核心,重建大陳島移民的集體記憶,發展在地文化品牌。在這樣一個結合地方文化與社會創新的實踐場域中,柯泊廷在本次實習參與「大陳新村 70 年」專刊的製作,特別是投入於地圖製作與資料蒐集等關鍵任務。
地圖繪製:從課堂學習走向實務應用
實習初期,柯泊廷便運用在系上「地圖與地理資訊系統」、「地圖、社會與技術」課程中所學的 QGIS 技術,繪製多幅專刊地圖。他完成了「全台大陳新村分布圖」及「大陳島與台灣、中國位置圖」,奠定視覺呈現基礎。進一步,他設計以行政區與地理距離為主的分布圖,並製作人口密度圖與村落標註圖。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他反覆調整顏色、標籤與比例尺,提升視覺效果與資料精確度。這些地圖成為專刊的重要內容,也展現了他在空間資訊處理上的專業能力。
資料蒐集:結合理論與歷史,形塑文化脈絡
除地圖繪製外,柯泊廷也深入蒐集關於大陳新村的人口與產業現況資料,並研究大陳島撤退相關歷史,包括「金剛計畫」、軍艦運輸與國共內戰時期的空軍型號與作戰距離。透過歷史資料與空間圖層的結合,他協助讀者從地理與戰略角度理解遷移背景。面對資料不足的挑戰——如部分數據僅限於鄉鎮層級、產業比例缺乏具體統計——他善用 AI 工具協助檢索與歸納,展現自主解題能力。
此外,他也親身參與傳統漁網編織技藝的學習,從田野觀察延伸至手作實踐,拓展文化體驗的深度與廣度。
面對挑戰:在實務限制中突破成長
實習過程並非全無阻礙。柯泊廷坦言,在 QGIS 操作中,遇到如 CSV 檔案讀取錯誤、空格與逗號導致資料無法連結等問題,曾多次陷入卡關狀態。地圖排版時的渲染速度較慢,每一次調整都需耗時等待。但他沒有退縮,而是透過不斷練習,並善用 AI 工具查詢技術解法,逐步克服技術難題。
另一位實習生(蔡佩珊)同步進行中的英語導覽,對他而言則是一大挑戰。由於自身英語能力尚在培養,他坦承在導覽內容背誦與即時反應方面仍有待加強,但也因此更加重視語言在文化傳播中的關鍵角色。
展望未來:從圖資技術走入文化傳播
實習的前段重心為專刊地圖的製作,至七月已大致完成主要成果。八月之後,柯泊廷計畫投入大陳話的語言資料研究,進一步延伸其在文化保存與傳播上的實踐。這場實習不僅讓他實踐所學,也讓他學會如何在資料有限、設備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規劃與調整,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務實的平衡。
透過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的實習經驗,柯泊廷不僅熟練了 GIS 技術,更深化了對地方文化、歷史敘事與實務操作的理解。他從臺灣文化的觀察視角出發,展現在數位應用與文化實踐上的潛力。這段實習經驗,為他未來投身文化研究與社會創新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備註:本系在「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的實習生有兩位,實習督導依照實習生的專長與興趣給予不同的工作任務,本篇先以柯泊廷同學的實習歷程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