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導】在地故事的編織者:蔡佩珊的小羊社創實習紀實

小羊社創工作室圖片
小羊社創工作室
督導招待的點心圖片
督導招待的點心
佩珊的實習現場圖片
佩珊的實習現場
實習生與督導合影圖片
實習生與督導合影
二次訪視時佩珊線上參與討論圖片
二次訪視時佩珊線上參與討論
發佈日期 : 2025-08-30

在地故事的編織者:蔡佩珊的小羊社創實習紀實

在今年暑期的校外實習計畫中,本系蔡佩珊同學自六月中旬便進入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小羊社創)展開實習,參與了大陳七十週年專刊與大陳故事館英文導覽的相關工作。與另一位實習生柯柏廷不同的是,蔡同學主要發揮自身語言專長,負責資料閱讀、期刊蒐集與文字產出,並承擔了導覽文案英文翻譯的重責。從她的表現中,可以清楚看見跨領域專長在地方創生與文化推廣中的實際價值。

文字與翻譯的專長發揮

蔡佩珊同學在英美系的雙主修背景,使她能在文字處理與英文翻譯上展現長才。她在實習的第一階段便投入大陳故事館的英文導覽撰寫,這份工作不僅涉及歷史與文化內容的轉譯,更需考量口語與書面版本的差異。由於大陳導覽內容龐雜、細節繁多,她必須先深入理解,再將複雜的文本轉換成清晰易懂的英文表述。最終,她與團隊共同完成了兩種版本:一份適合手冊使用的詳細稿,以及一份更貼近現場解說的口語化稿。

在此過程中,她也參與了親子導覽教案的調整與撰寫,學習如何根據不同年齡層與受眾需求,設計出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故事腳本。這些嘗試讓她不僅僅是「翻譯者」,更是「轉譯者」——將歷史文化透過合宜語言傳遞給不同族群。

專刊製作中的研究參與

除了翻譯,蔡同學也參與了大陳七十週年專刊的資料整理與撰寫工作。這本專刊計畫呈現全台三十五個大陳新村的樣貌與產業分布,是一項龐大的地方知識工程。團隊中,柯柏廷同學主要負責繪製地圖與蒐集產業地理資料,而蔡佩珊則著重於期刊論文與文字描述。她的任務是以精煉而具說服力的文字,為每一個新村建立其歷史與社會脈絡,並配合圖片與地圖呈現完整資訊。

這樣的分工合作,不僅突顯出她在學術資料運用上的能力,也讓她更深刻理解地方誌式編纂與文化出版的專業流程。她的參與,使專刊中的文字部分能兼顧嚴謹與可讀性,讓讀者在翻閱之間,不僅能看到地圖上標示的橘色村落分布,更能感受到每個村落背後的人文溫度。

活動支援與地方實務體驗

在實習過程中,蔡同學也接觸了不同面向的工作,例如協助活動籌備、場地布置、拍照紀錄與物資管理等。這些看似瑣碎的任務,卻是文化推廣與地方創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她甚至參與地方品牌「集大陳」產品的包裝流程,親手完成薑茶的分裝、貼標等工作,體驗了產業鏈背後的細節與辛勞。這些經驗,讓她更能體會文化產業並非僅止於文字編輯或導覽解說,而是與地方經濟、社會實踐緊密相連。

8/18 二次實習訪視與建議

8 月 18 日,郭俊麟老師第二次應邀前往小羊社創訪視,並針對專刊製作提供專業諮詢。會議聚焦於地圖呈現與書籍出版的專業建議,包括:如何簡化地圖、避免過度複雜的GIS圖層;如何統一撰寫風格,確保每個村莊的文字篇幅與表現一致;以及如何兼顧出版實務,例如版面配置、圖片比例與讀者的閱讀習慣。這些建議,不僅讓團隊獲得專業視角,也讓蔡佩珊同學直接感受到學術訓練與出版實務之間的連結。

學習反思與收穫

綜觀整個實習歷程,蔡佩珊同學展現了高度的適應力與專業投入。她將語言專長靈活轉化為文化推廣的工具,不僅完成英文導覽文案,還積極參與地方誌式專刊的資料撰寫。她在活動支援與地方品牌經營的實務體驗,也讓她意識到文化產業的多元面向。

最重要的是,這段實習經驗讓她從一名「學生」逐步轉化為「文化工作者」。她學會如何在繁複的資料中篩選重點,如何用語言建立跨文化的橋梁,也體會到文化產業的細膩與廣度。這些能力的養成,正是本系培養學生結合理論與實務的重要目標。

瀏覽數: